2025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440301
二、入学要求
应届初中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
五年
四、职业面向
表4-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行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
职业类证书 |
土木建筑大类(44) |
土建施工类(4403) |
房屋建筑业(47) |
建筑工程技术人员(2-02-18)、管理(工业)工程技术人员 (2-02-30) |
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 |
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 |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房屋建筑行业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能够从事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一)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4)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6)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二)知识
(1)掌握建筑制图、建筑CAD、建筑构造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和竣工图绘制的能力;
(2)掌握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常用建筑材料进场验收、保管与应用的能力;
(3)掌握建筑工程测量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
(4)掌握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建筑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与计算的能力;
(5)掌握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阅读岩土勘察报告的能力;
(6)掌握建筑信息模型建模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BIM建模的能力以及BIM应用的能力;
(7)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度管理等技术技能,具有编制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参与编制一般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进度控制的能力;
(8)掌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技术技能,具有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进行检查与监控的能力;
(9)掌握成本控制等技术技能,具有编制建筑工程量清单报价,参与施工成本控制、竣工结算和工程投标的能力;
(10)掌握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技能,具有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保管和移交的能力;
(11)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
(1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
(1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
(14)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
(三)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3)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4)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军事理论与军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语文、英语、数学、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体育、信息技术、物理、化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劳动教育。
2.公共基础选修课程
英语、信息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综合篇、劳动通论、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人工智能、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情商与智慧人生、国学智慧、有效沟通技巧、国家安全教育、艺术鉴赏、党史国史。
3.专业基础课程
建筑工程概论、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平法钢筋识图、建筑构造、工程岩土、建筑设备与识图、建筑力学、建筑CAD、建筑结构。
4.专业核心课程
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表7-1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要求 |
1 |
建筑施工技术 |
① 掌握建筑施工的工艺与方法,掌握建筑施工机械、保温节能工程施工知识。 ② 具有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砌体结构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屋面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施工的能力 |
2 |
建筑施工组织 |
① 掌握流水施工的组织方式。 ② 能够绘制横道图和编制网络计划。 ③ 能够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3 |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
① 掌握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检验方法。 ② 掌握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③ 具有编制脚手架工程和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方案的能力。 |
4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① 能够进行土石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工程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保温隔热工程的工程量计算。 ② 能够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 ③ 能够编制投标报价文件。 |
5 |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
具有利用 BIM 技术进行建筑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资料管理的能力。 |
6 |
工程项目管理 |
①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 ②了解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③ 培养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项目的能力,强调项目风险管理意识。 |
7 |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
①掌握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②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方式。 ③培养编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管理文件等能力。 |
8 |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
① 能够进行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屋面及建筑装饰装修等分部工程的施工管理资料、施工技术资料、物资资料、测量资料、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资料、施工检测资料、质量验收资料的编制。 ② 能够进行工程资料的整理、移交及归档。 |
5. 专业拓展课程
工程建设法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6.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1)实训
在校内外进行建筑施工工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等实训,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生产性实训等。
(2)实习
在房屋建筑业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
(二)学时安排(见附表)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现有专兼职教师30余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3人,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教师15人,80%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取得注册建造师、工程师、注册测绘师工程师、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素质”人才,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专业带头人
具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建筑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主持专业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3.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原则上具有土建施工类、土木类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能够跟踪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锻炼,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4.兼职教师
主要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中聘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根据需要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制定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
所有教室均有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
(1)识图与CAD操作综合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工程打印机,网络接入或WiFi环境等。有Office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有中望CAD绘图软件。
(2)构造认知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网络接入或WiFi环境,安装Office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配备建筑标准图集、工程案例图库、建筑模型、传统及装配式建筑构造节点模型、相关仿真软件,中望CAD绘图软件等用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及认知实训。
(3)测量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网络接入或WiFi环境。配备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GPS等测量仪器及配套的工具,CASS9.1绘图软件等。用于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教学、测量仪器安装调校及测量基本实训。
(4)计量与计价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网络接入或WiFi环境。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广联达钢筋算量软件、广联达计价软件等。有最新定额、最新规范,用于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与实训。
(5)工种实训室
配备钢筋工作台、钢筋切断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弯曲机、弧焊机、对焊机、电渣压力焊机、钢筋套丝机、钢筋挤压机、砂浆搅拌机、模板及相关运输设备和工具等。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网络接入或WiFi环境,安装工艺操作仿真软件。满足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模板工的工艺实训需要。
(6)施工技术实训室
配备知识、技能点满足教学与实训要求的实体或虚拟建筑工程载体,安装施工技术管理、质量检测相关软件及必要设备与工具。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网络接入或WiFi环境。用于建筑施工技术及工程质量检测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三)教学资源
1.教材
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并通过数字教材、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2.图书文献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适应的图书、期刊、文献、规范、标准、建筑法律法规、图集、定额及工程案例图纸等。及时配置新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3.数字资源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本专业不断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推行“4+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4个学年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第5学年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由两个阶段构成。一阶段(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训练阶段):主要的专业及岗位技能训练教学活动在校内进行,企业派遣技术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施工模拟仿真训练,让学生取得专业技能或岗位技能的相关证书。二阶段(毕业顶岗实习训练阶段):在工地上顶岗实训,学生在工地上边学习、边工作,形成以工地施工训练为主,专业教师到工地上指导学生,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训技能教学课时已占总学时数的52%。此模式符合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顶岗能力,适应了岗位需要。
(五)教学评价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以学生学习新知识及拓展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主要考核标准。根据课程性质,其具体考核方式见下表:
表8-1 考核与评价表
课程性质 |
考核内容 |
评价比例 |
评价人员 |
理论课 |
课堂表现 |
30% |
专职教师 |
课后作业 |
30% |
专职教师 |
卷面成绩 |
40% |
专职教师 |
理论+实践 |
课堂表现 |
30% |
专职教师 |
技能考核 |
70% |
专职、兼职教师 |
实践 |
技能考核 |
50% |
专职、兼职教师 |
成果展示 |
50% |
学生互评 |
(六)质量管理
1.组织保障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学院实行两级管理,即教务处和学院两级管理。在教务处和五年制大专部领导下,由教研室具体实施。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和系部两级督导部门进行教学督导。
2.制度保障
(1)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建立听课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
(2)岗位实岗位实习文件。
3.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共同创造教育资源。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校建立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教、校内教师“走出去”学的制度,使专业教师一方面参与专业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又主动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为企业创造生产和科研价值;科研资源共享,做到“技术与产品合一”,最终达到“学生与学徒合一”的目的。
九、毕业要求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完成规定的实习实训,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或修满学分,准予毕业。
十、附录
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司〔2019〕13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的相关要求,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前后开展了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等工作,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经过由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论证,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重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更新完善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
2025年7月,对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2025年)进行了最新制(修)订。